杭州的好天气不多,周末跟着家属单位的活动来到径山遛遛。径山来的次数不少,这次确有不同,主要活动是体验宋式点茶。
径山竹茶园这地方的风水很受人青睐,泰康在这里经营了一个墓园,礼堂大厅的宣传手册就是关于“福位寝园”的介绍。这些“茶田葬”,“竹林葬”,“树葬、花葬”……甚为浪漫。我们在梯田上游走,能看到小小的牌位就偎在茶树底下,远远的看不到,和这块的景色融为一体。
点茶活动就在大堂侧厅。初识点茶,饶有兴趣。
宋代茶文化发展出了“斗茶”和“茶百戏”的风潮。“斗茶”中茶汤纯白为赢,茶沫持久为佳,而所用器具为建盏,一为颜色深,更显茶白,二为杯壁厚,更为保温。
“盏色贵青黑,玉毫条达者为上,取其焕发茶采色也。” –《大观茶论》

原想这茶有啥可斗的,自己上手才发现原来是个体力活,需要快速且大力地打出泡沫。宋氏点茶中,汤分七次注入,而我们简化到了三次,即调膏、击拂、咬盏。“茶百戏”则是用另一种颜色的茶汤在茶沫中绘画,考验绘画技巧。
这次点茶使用的白茶茶粉(讲师声称是福鼎白茶),茶百戏用的则是抹茶。然而,考据《大观茶论》和《中国茶经》后得知,宋代流行的“白茶”实质上是绿茶或黄茶,并非现在知名的福鼎、政和一带的白茶。当代白茶最重要的就是萎凋,且没有杀青步骤,而宋代白茶有典型的蒸青(杀青的一种)工艺。
“银针白毫…属白茶类。它与宋代《大观茶论》中记述的白茶,以银线水芽为原料制成的“龙团胜雪”饼茶和现代的凌云白毫、君山银针等茶不同,它们的原料先经蒸、炒杀青,属绿茶或黄茶类…” –《中国茶经》
发现做意式奶咖与点茶有好多相似之处,非常有趣:碾茶对应磨粉、击拂对应奶泡、茶戏对应拉花。

论起口感,自然是比芽茶叶茶的汤水差远了。点茶主要是啜吸的就是白色茶沫,苦却无回甘。然而茶之于明,风尚一变,朱元璋一道诏令:“诏建宁岁贡上供茶,听茶户采进,有司勿与……帝以重劳民力,罢造龙团,惟采茶芽以进。”自此团茶废除,改贡叶茶。对茶自然之性的追求加之帝王的倡导,使中国人在对茶的追求上豁然开朗,茶叶品名日益出新,流传至今。
